30年前的1978年5月18日,沐浴着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的科学春风,广西海洋研究所正式成立,由此结束了全国唯一有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没有海洋科学研究机构的历史,揭开了广西科技兴海的历史篇章。
1980年5月,广西水产研究所北海分所并入广西海洋研究所,增挂“广西海洋水产研究所”牌子;1991年12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新增机构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2000年,作为广西首批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进行改革转制;2003年1月,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保留事业编制从所剥离;2004年8月,正式注册为企业。
30年,“弹指一挥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广西海洋研究所风雨兼程地走过了建所初创、改革探索和转制发展的3个时期。
1978年5月,一批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等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和来自广西各地的科学技术人员,聚集到北海市东南面的荒郊,拉开了广西海洋研究所筹建创业的序幕。在自治区政府的支持下,他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经过短暂的筹备,于1980年7月承担了第一个科研项目“北部湾虾类资源调查”。
初次品尝科研成果的喜悦后,他们又于1982年挑起了广西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下简称广西海岸带调查)的重任。本次调查涉及海洋水文、气象、地质、地貌、化学、环境、生物等众多学科,要完成这项任务,不仅对成立时间短、基础条件差的广西海洋研究所,甚至对广西科技界都是严峻挑战。但在自治区政府的协调和广西科学院的主持下,广西海洋所科学技术人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以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团结区内相关的单位,圆满地完成了调查任务。
广西海岸带调查项目的完成,基本摸清了广西的海洋“家底”,为北部湾广西区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决策依据,其成果形成的厚达10多米的资料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项成果获得了1988年度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制作的几千件北部湾海洋生物标本,成为研究北部湾生态环境的宝贵资源,并在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过不断的补充和完善,海洋生物标本馆被命名为广西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该项目的完成,使广西海洋研究所在科研设施、科研手段和科研管理机制等方面得以初步完善,顺利地完成了前10年的创业历程。
促进广西海洋科技及经济发展是广西海洋研究所成立的目的,广西海洋研究所历届领导始终秉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思想,在初步奠定了科研实力的基础上,开始探寻与市场结合的新路子,发挥科技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在内部管理机制上,激励科学技术人员努力创造科技成果,将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把科学技术的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于是,走出研究所小院,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技术服务,广西海洋所走过了发展历史中的第二个10年内部改革探索的10年。
改革是从打破大锅饭、实施技术承包开始的,由此促使科学技术人员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技术专长,将科研成果更好地为经济服务。从最初的自办对虾育苗场、为社会提供对虾种苗,到后来开展对虾养殖示范研究,派出科学技术人员深入沿海进行对虾育苗和养殖技术服务,这期间有20多位科学技术人员长年累月地活跃在广西、广东、海南沿海,通过技术负责和现场指导、举办技术培训班、咨询等方式,推广普及对虾养殖技术,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这10年的改革初探,为对虾人工养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事物总是由浅向深、由低向高持续不断的发展的。随着我们国家科研院所改革的深化,广西海洋研究所步入了广西首批开发类型院所转制的行列,开始了探索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的新10年。
怎样实现由事业到企业的转型,如何来处理生产创收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关系,成了考验研究所的严峻问题。经过几上几下的讨论后,在全所范围形成了共识以科研立所,并确定了以海水优质种苗培育为主攻目标,以海水养殖先进的技术探索、引进、示范以及鱼虾病害防治技术探讨研究为两翼,同时开展海洋工程咨询、海域使用论证、海洋生物技术探索的发展的策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及其他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实施成果转化项目,在经历了二次创业的阵痛后,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
目前,广西海洋研究所已在距北海市20多公里的竹林盐场建立占地面积158亩,拥有6000m3育苗水体、90亩中培和养殖池塘,以及水电气、生活设施较齐全的海水增殖养殖试验基地;先后建立和完善了海水养殖技术中心、海水养殖新品种繁育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和海洋生物技术实验室,并被自治区分别认定为广西科学技术创新金源单位、省级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海水养殖新品种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方格星虫、大獭蛤、锯缘青蟹、中华乌塘鳢等品种的苗种生产居国内领先水平。
现在的广西海洋研究所,在海水养殖研究领域已具备了科研小试、中间试验、育苗生产和先进养殖模式示范等能力,成为广西乃至我国南方颇具特色和规模的海水养殖新品种繁育技术研究中心。在海水养殖新品种繁育与推广方面,已形成了“生产一批,储备一批,试验一批,研究一批”的良性格局,可依据市场需求及时作出调整生产,提供新的养殖品种,为推进广西海水养殖从岸上到滩涂及浅海立体发展格局的形成、引领广西沿海养殖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每年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均达亿元以上。所属的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广西海洋科研的公共技术平台,在海洋生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海水养殖病害防治与生物安全、海洋生物产品工程、海洋生物微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正在深入开展。
30年来,广西海洋研究所共承担了国家及地方科技计划项目170多项,已完成项目140多项,获科技进步奖50多项,发表科技论文424篇、论著9部。
回顾30年的发展历史,我们深深感到,勇于改革、不断地进步,是研究所发展的动力。广西海洋所迎着科学的春风诞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成长,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存和发展机制,是过去也是今后我们一定要面对的重要任务。
坚持科学技术创新,逐步的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与研发水平,是研究所发展的原动力,特别是作为转制的科技型企业,离开了科技支撑的优势,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而加强科研基础与产业化基地建设,是研究所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化基地是研究所经济的大多数来自,产业化发展离不开研究与开发。加强“两基”建设,犹如拳击运动员有了两只强劲的手,一手冲击创新,一手打向市场,两手都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取胜。科学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是研究所发展的根本保障。提高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搞好经营管理,拓展商品市场,说到底还得靠人才,引进、稳住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也是广西海洋研究所今后一项艰巨的任务。
党的确立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目标的实现要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作为地方科研机构,在推进科技富民兴桂新跨越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服务经济建设和沿海农民,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回顾30年所走过的路程,我们激情满怀;展望新形势下的发展征程,我们充满信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战略的实施,给广西这片海带来了发展机遇,也给广西海洋研究所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坚持科学发展观,朝着已确立的海洋经济生物增殖养殖与海洋农牧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与海产品加工、海洋环境保护与影响评价、海洋环境工程开发与海洋灾害的预测预警、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对策、海洋综合管理与维护海洋权益的战略研究发展趋势,向着以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为中心任务、加快海洋科学技术创新与技术集成、努力将广西海洋所建设成广西海洋科学技术创新基地的目标奋力前进,为广西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为广西沿海经济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腾飞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hth下载